漆山先生 | 佛寺规划布局与佛教冷知识
名利苦求者蹒跚而上负重亦增;
尘外沐闲人辗转经纶步履渐轻。
现世人挣扎于琐事繁杂,左右逢源亦难;
挑灯人苦思于菩提烛下,上下求索望解。
玄奘西行,蜿蜒万里而通晓三藏;
鉴真东渡,恶浪五袭而名满东洋。
很多人聪慧过人或勤奋刻苦,但真正成大事者茫茫一粟,于众生芸芸。
有些人过得自在潇洒,而更多时候我们却湮没于忙碌与喧嚣人事,误于奔波。
故世人常问:什么是道?我们要走什么道?
禅宗曰,佛性人人皆有,顿悟即成佛。青青翠竹,郁郁黄花,然大千世界,踽踽独行。
每当顺着云梯爬上名山古刹,听禅寺钟鸣,揾香火绕梁,仿佛心灵荡涤。然而这些佛寺并非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亦并非是随缘而建随缘而起;当我们细细品味这些佛寺的布局,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细节之处都是事在人为的痕迹。
日本的佛寺更讲究人为打造的禅意
后面我们将详细说明原因。
本文将从漆山先生的讲座和问答延展开来,通过先生修佛寺和修行的经历,探索建筑学、规划与佛教的关系。并从建筑学、类型学和佛学的角度去了解修身之法和顿悟之心。
另外我们也希望能够给大家解密佛寺格局规划、佛教冷知识和真·佛系建筑师的日常。故本文也会涉及一些有趣的故事,例如:如何抓住佛寺甲方的心;唐代佛寺的三权分立;佛寺如何开始世俗化进程,不同时期的佛寺有何不同;日本佛寺有何特点;开悟是什么样的进程。
前言
漆山先生,东南大学建筑学学士,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博士。曾任职于建设部、清华大学,现受聘于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是中国佛教界知名的寺院建筑及风水格局专家。
先生从清华辞职之后,常住寺院潜心修行十余年,每年在藏地闭关数月之久,佛学修为精深,对佛寺软件(组织管理)和硬件(建筑规划)配合方面的研究尤其突出,曾参与了如:北京龙泉寺、苏州西园寺、四川阿坝州各莫寺、四川甘孜州灵龙寺、新加坡吉祥宝炬寺、台湾月称光明寺等著名寺院的风水确定、总体规划及部分建筑单体设计,在佛教界有较大影响。
“学习和教书的时候仿佛是在做加法,博士、博导、教授等等,而转为居士开始修行的时候,我的人生开始做减法,直至没人认识。”
身份越是谦卑,心境却越是无比开阔。漆山先生总是挂着坦荡自在的微笑,修行十余载的功底油然而起,谈吐间的睿智让人如沐春风,讲座中不时穿插着笑话调侃、专业的建筑术语甚至英文,但却让人感觉不到违和。
得道,自有运气成分,然而悟的过程是多年的积累,长期的修行。修佛寺也是如此。在很多人看来这是积善立佛缘之事,然其中过程并非简单的形制模仿、空间锻造而已:硬件之物终归肉身般的外在形式,修心更是修行的重要组成。所以当我们重新审视庙宇的修建,断不可与修行的日常生活呈现、宗教思想和教学方式、开悟过程、人与环境关系等这些软体分开;作为修行生活的精神载体,佛寺本身已经与修行融为一体、相辅相成。
所以我们回到悟道,修身之事能沉得住气自然是好,但做好或者开悟,更需要有全面系统性的分析(寻道的方向和修身方式研究)、热情地投入与积极思考(对于道的不懈追求)和不时的感悟总结(悟道)。做事和佛教修行是一样的,大道之行,殊途同归。
如果有幸能接到一个寺庙设计,如何能够让方丈信服呢?
Q
做设计和修行一样,你得清晰你得目的,和你悟道的路。
所以首先,你得确定这个寺的定位。
通过背景分析,你一定对于思想文化(僧人的日常修行方式)、制度与政治文化的深入探索(如何组织管理僧人修行)、硬体物质文化(寺庙的常见形制、寺庙选址地形和自然环境)有了了解。
这时候你就该判断这个寺庙是什么类型了。常见的有文思型(佛学院、佛学研究所)和修行型(实修),这将对功能分区、功能配比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确定了政治思想,接下来就是实行了。为了更好地设计佛寺,我们要了解它的常见组成形式和功能布局。
我们来剖析一下一个佛寺建筑群的形态功能。从功能上便可初步了解僧人修行之路与佛寺布局组织的目的。为了让大家更熟悉,我们从离我们时代最近的明清寺庙开始讲解
我们可以看到明清的佛寺大多以中轴纵深式格局为主。一般的寺庙具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三件套。藏经阁可以不同命名,比如寒山寺的藏经处叫寒拾殿。(因为当年是寒山与拾得两位高僧在此住持)
禅房放在旁边,可以提供安静的环境。后勤生活也在侧面,不干扰主流线。另外,一些寺庙还配有供来宾居住的场所
居住场所多的如峨眉山。不过峨眉山的寺庙是典型的壮观瞻,实际上在佛教界是多有诟病的。很多寺庙还是要求简朴、功能分明,不过这个和当地政府发展旅游业等外在因素息息相关。寺庙本身其实应该是思修办道的场所,用于教学办公而不是旅游场所。一些客房或客栈还是需要的,因为外来的高僧或宗教界的大名到来,还是要行地主之谊
有什么有意思的不同的布局呢
Q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寺庙同时具备禅房和念佛堂。
然而禅房和念佛堂分属于禅宗和净土宗(佛教八宗大多萧条,此为仅剩流传最广的两宗)。前者提倡当下,后者追崇往生,秉承乘愿再来,广度众生。看似矛盾,但同时存在也有其合理性。毕竟修佛之人慧根不同,许多人当世很可能修道没有结果。所以提供念佛堂相当于修行的双重保险,逆顺通收。所以这也是禅静合流的原因之一。
小贴士:
佛家的禅代表内省、理、因和般若,净代表慈悲、利他、事和果。前者是智慧、后者是普度,都是佛法的重要组成。分歧点主要是修行在当下,还是修行靠他力而求往生。不过随着佛教的衰落,晚明这两个宗派逐渐合流。四大高僧也都赞同这一观念。其中憨山认为参禅是离妄想,念佛是修净念。参禅需要明心切要,而许多天资愚钝没有慧根之人如果到老还没有成就容易生邪念,走歪路。所以以念佛辅助修禅更为稳妥。
另外,现世人总容易沉溺于妄想,企图一步登天问道,如果不加入外力的指引(念佛)很难脱俗。当然,并不是所有寺庙都是禅净皆修。比如智旭法师则提倡修净土者不可过于参禅。因为参禅容易让净土者盲目自信而对于往生有所怀疑。这个和智旭的经历有关,之前智旭一心修禅但却遭遇大病,是以不再过于迷信修行当下,而转为追求往生净土。这种追求西方净土的风气在晚明之后在中国更为流行。
另外一个有趣的地方是传戒,这是一个寺庙里非常重要的仪式。但并非所有的寺庙都有传戒的资格,只有大一点的寺庙才有这样的仪式。这和博士生答辩也是类似的,只有好的学校好的导师才能请到大师或院士来学生评图,传戒一样需要三位德高望重的师傅(戒和尚)执法,仪式非常隆重,要设立法坛。这个法坛也非常神奇,并不是什么人都能登得上去,在登之前就虚弱晕倒或是在仪式前一晚就失踪的大有人在。可见这一仪式的神圣感
http://www.tuxi.com.cn/viewtsg-10-1219-20-2617142_79579662.html
不同时代的佛寺有何不同呢
Q
大家可以看到明清的寺庙多少这样一跟轴线贯穿始终,等级划分明显,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治观念。
但其实在唐朝并不是这样的存在。唐朝的寺庙模式为道宣模式,是道宣律师开创的形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模块化,并且体现了三权分立的精神
戒坛图经
可以看到这时候的佛寺非常模块化、网格状划分,类似于里方制。全城布局完整、功能分区明显,棋盘状。北部为外道学院,西部后勤、东部佛教学院、南部为各个学院,东南为护法院。而在明清时地位最显赫的正殿,只占四分之一左右。
并且针对不同的学生有分类型的学院。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无学人实际上是修行最高之人的学院。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东西可学,可见知识储备最高。
这种形态在日本的佛寺依旧保留。如京都的东寺,仍然保留了里方墙,一个个的回字形院落,各有围墙。
究其原因,唐代是比较理性健康的时代,且宗派尚未确立。佛区只为法式性或礼仪性的活动提供场地,故占比较小。此时的佛教作为舶来品,以教育和宗教弘扬为主,故学修在此时非常重要。学院的占比更多,教育发达。Block式的街区均质性但象征平等与理性。另外,此时的佛寺理事会是以侍者、堂主、维那三方在位的三权分立制度,相互制衡,这时候的佛教以戒为师,实质上是佛法下的法制社会。流线合理开放、别院又可以分开管理,纵三横三。有营队宏法,有专业性经营,各司其职。
明清时候,受世俗化影响,人治的氛围也在宗教盛行。整个佛寺“鱼骨状”,中间为主干。这种结构也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方丈位于塔尖,体现人治传统。
另外一个原因是会昌法难。唐代后期,当时的佛教已经成为了影响稳定的因素,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所以武宗发起了灭佛运动。这场运动之后,幸存的禅宗弟子谋求到的出路即是转移到山区,转化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样的经济转变也使得禅宗成为了八宗里面少数留下来的门派,并在宋朝之时提出了为统治者所满意的“百丈式”佛院
不再有道宣的佛教大学的宏大气质,这种佛院形式更偏向于山林中的修道院。
与明清的一条线纵深式的院落不同,百丈式更偏向于中心式。全体僧人共同修法,以法为中心。同时又强调了团结性和凝聚力。当然,这种形式的诞生有着浓厚的中国特色。印度所宣扬的不事耕种和乞食在中国农耕社会是为人诟病,为统治者不容的。之前的法制“道宣“模式是无政府状态的三权分立,对于僧人的素质和意识要求很高,故难以适应当时的大环境。而百丈式以中心牵头,统筹了法治和人治,教育体制上也体现了师生关系。实行共修共学、共进共止的集体主义生活和严格的准军事化管理。
另外一个重要的革新是不建佛殿,寓意着以人为本,以师为尊,人佛不二的理性精神。也展现了寺院不再是纯粹的崇拜功能,而是转变为理性的信仰。寺庙以学修为中心,为人服务。
实际上,中轴线越长,建筑越是给人宏伟壮丽、等级层叠的感受。而百丈式的佛院不追去此等跌宕的空间效果,不取悦信众,不谄媚权贵,而完全突出对内的学修型服务。
那为什么目前的佛寺又开始中轴线纵深长的组织架构呢?
一方面佛教教育日渐衰落,僧团素质日趋下降,封建色彩浓厚。之前和谐的平衡和民主精神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丛林般的等级分明,互相争斗。即便是在此清修之地,暗潮涌动。许多主持失于公正,僧人误于喧嚣。
其后,由于封建社会以及乡村文化(祖先、鬼神崇拜)的发展,所以寺院的主要经济来源不再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而转向香火、租息、募化等等。所以寺庙的崇拜、礼仪、宗教服务等功能就日益增大。佛寺也开始转变为礼制、实用、世俗、鬼神化
日本佛寺与唐代佛寺接近,有什么特点呢
Q
日本佛寺多延续唐代佛寺的模块化。而很多细节上很有建树。
比如枯山水,学建筑的可能以为这只是某种景观。但实际上枯山水是一种过滤自然景观的方式。很多人觉得进入山林,可以在大自然的帮助下找到内心。实际上,纯自然的东西是影响禅修的。如果你在修行,鸟鸣蝉躁,雨打芭蕉都是非常干扰内心的
这也是现代社会的弊病:信息量过大。对于过大的信息量来说,你能接受的东西反而变少了。所以以枯山水应之,一方面净化了自然信息,一方面用天然的石头进行点缀,又可以起到提炼信息的作用。这些点缀的石头或植物是具有启发性的物质。当露水打在这些石头上,才能有真正精准的领悟。所有很多的日本的僧人都喜欢在縁侧(日本佛寺常见的外廊)打坐,静观枯山水,进行自我的修行。
另外,日本的佛寺有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无论做什么事都可以涉及到悟道。即使洗澡、上厕所,都是可能会开悟的过程。
从建筑学的角度讲,日本的佛寺有很多元素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衍生和类型学发展。比如常出现在日本园林的茶室。品茶悟道也是修行的一种,所以茶室在演变过程中也为更好的静下心提供了不同的类型学变种。
再比如草篱,也是通过不同的形状围合出更有意思的空间和装饰效果。
什么是开悟呢
Q
所谓的成佛,某种意义上是成为了真正的自己。
开悟是一种表层空白的过程,愣然之中观明了,故所谓顿悟。为什么有苦行僧或佛寺军事化管理呢,因为外在肉身越是残酷,开悟更易。正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而降大任于斯人。通俗的讲,开悟的标准即是色空不二。开悟后就像《黑客帝国》里尼奥了解了自己是在虚拟世界,思想解放(free your mind),故这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不再是事物本身,而成为了一种程序符号。当然,开悟也不是一个中止,即使尼奥了解了自身,但其上面还有矩阵(造物主Architect),所以开悟的过程亦是任重而道远。
寺庙选址讲究吗
Q
寺庙风水非常讲究。
高僧选择的好地方会兴盛更久。比如前后有两位西藏高僧去看了龙泉寺同时得出了这个寺庙还能兴旺260年,能够都量化到这个数字,还是有些玄乎的。不过常见的寺庙风水有两种,一种即有后靠。青龙白虎,有流通。这种空间比较内向、安稳、聚气,也叫做虚心式。不过也要看清楚,这个地方是太师椅还是坑。另一种则是实心体,中间为能量中心,有所依托。当然,风水不是简单的东西,简单的风水都是唬人的。
现在很多寺庙外表是木质,实际是钢筋混凝土做的,总感觉怪怪的。
Q
实际上对于高僧来说,用什么材料都是没有区别的。甚至在教堂弘佛法都是正常的存在。
而且木结构普遍偏贵,用混凝土还能更体现朴素的特质。不过,中国寺庙普遍用仿古结构实际上是受信众审美标准决定的。台湾的佛寺很多就是混凝土或者钢结构,并且也非常好达到跨度大空间大的功能实用要求。比如台湾著名的法鼓山龙禅寺,就是非常经典的混凝土佛寺。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禅净合流的三种方式 许颖
禅与禅宗寺院建筑布局研究 戴俭
学修体系思想下的中国汉传佛寺空间格局研究 漆山